在长安街西延长线上,坐落着一个来京游客“网红必打卡地”—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军博”)。自1959年建成以来,这座曾经的北京最高建筑已经接待社会观众1.6亿人次。
有人说,军博“从无到有”是个奇迹,因为建设工期仅9个多月;有人说,多达21万件套的馆藏文物是个奇迹,因为承载着太多动人故事;也有人说,它走红网络是个奇迹,因为不会有主播喊出“上链接”……
奇迹的背后,是责任,是精神,也是一代代人的努力。透过历史的烟云,我们看到了军博建设时期,四面八方送来的物资,东西南北汇聚的人才;我们看到了热火朝天的“献宝”,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,带头捐出珍藏多年的纪念品;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军博人大胆破“壁”,拥抱新技术新传播渠道,线上线下齐头并进。
人,至关重要。所以,我们今天不再按照编年史的体例详述军博建成始末,或者发展历程,而是从两个并不为大家特别熟知,但对军博有着特殊而重要意义的人——主设计师欧阳骖、首任馆长贾若瑜开始,轻轻打开这本65年的厚书,“阅读”军博。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。摄/北京日报记者 饶强 主设计师,年仅36岁走近军博,无不为高达94.7米的巍峨主楼,以及直径6米的金色军徽而由衷赞叹。
鲜为人知的是,军博的主设计师欧阳骖时年仅36岁。同一时间,他还设计了同为“十大建筑”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。
1958年8月,中共中央决定在首都北京集中兴建一批大型建筑,并要求全部在第二年的国庆十周年庆典前完工。其中,军博雄伟壮观,建筑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,在“十大建筑”中仅次于人民大会堂。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景,摄于1959年8月。图源:北京日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一批年轻设计师加入到了国庆工程的设计任务中来,这其中就有欧阳骖。
欧阳骖,1922年生于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,1941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了北洋大学工学院和辅仁大学物理系。由于负担不起教会学校的高额学费,他只好选择北洋大学工学院建筑系。
新中国成立后,欧阳骖进入北京建筑设计院工作,在层层选拔后,最终成为军博的主设计师,也是“十大建筑”主设计师里最年轻的一位。
欧阳骖仔细研读了之前的设计方案,在落选方案中寻找原因,总结经验,并迅速调整设计思路,一个新的中西合璧的设计方向慢慢地清晰了起来——
平面呈“山”字形,展览面积达2.9万多平方米。
为了便于陈列大型的军事文物,每一层楼房的高度是一般民用建筑的两倍、三倍甚至更多。
主楼近百米的高度,更是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。
设计组在进行结构设计。左为展览大楼设计组主持人欧阳骖。图源: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听证会上,许多建筑专家、教授、工人、市民都积极发言。其中,大楼顶端托起一尊解放军战士持枪塑像的设计引起争议。
有人觉得,这种做法太西化,在中国不接地气,并且石头沉重,大楼难以承受。甚至在发言时即兴编了一句顺口溜:扛大枪,楼顶站,风吹雨淋不好看……
虽然之前做过详细的力学计算,确认楼顶立塑像并没有结构隐患,欧阳骖还是认真反思了自己,决定听取大家意见,做出修改,把原来的战士雕塑修改成了“八一”军徽。
经过反复修改,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了军事博物馆的最终设计方案。
守护军博,保证真实1958年8月12日动工,至1959年7月29日竣工,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门陈列军事史料、军事文件和武器的博物馆宣告建成,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。
如今参观军博,观众会知道,铸造大铜门的材料来自炮击金门的前线部队;观众会看到,上世纪60年代被我军击落的美国U-2高空侦察机;观众会发现,即便时光掠过半个多世纪,楼顶的巨大军徽依然金彩熠熠……
不能忘却的,还应包括守护军博的人。比如负责组建军博且是首任馆长,1955年即获授少将军衔的贾若瑜。
军事博物馆首任馆长贾若瑜将军。图源:北京晚报贾若瑜,1915年生,四川合江人,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,会打仗,不但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十分熟悉,还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担任编辑主任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在军事科学院任职战史研究部副部长,为战史军史研究付出过大量心血。
2006年11月6日出版的《北京晚报》,刊发了对贾若瑜将军的专访《尊重历史,以生命的代价》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他回忆了毛主席为军博题写馆名、全军向军博踊跃献宝,以及自己坚持真理、尊重历史等方面的桩桩往事。
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,军博接到通知:凡是与彭德怀有关的东西都要取下来。这可是个大问题,在革命战争时期,彭德怀是个战功赫赫、威名远扬的人物,把有关东西取下来,很多事情就脱了节,说不清楚了。
他彻夜未眠,思前想后,面对前人总结历史,我们必须对得起创造历史的那些人,面对后人再现历史,我们不能用虚假的东西欺骗他们。
遵照罗瑞卿大将的指示,贾若瑜分别找了陈赓大将、刘伯承元帅和聂荣臻元帅,请示将“百团大战”标题改为“华北大破袭”,内容不变,这一想法和建议得到了赞同。有关彭德怀在各历史时期文物的陈列,经肖华同志批准后保留下来了。
如果说,作为国庆献礼工程,军博的建设创造了奇迹,征集文物工作也创造了奇迹。在向军博献宝的活动中,全军上下热情支持,很短的时间内就征集了100多万件文物,其中12万多件被选中。
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,带头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各种纪念品。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捐出了一级红星奖章;贺龙元帅亲自关照要找到红军长征时仅存的一门山炮……
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。图源: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门编号为587的山炮陈列于土地革命馆,原称“七生五过山炮”(即75毫米口径),于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。1935年4月被红六军团长萧克率部缴获后,装备在红军炮兵营,参加过多次战斗,消灭了大量敌军。
在艰苦的长征中,战士们舍弃了很多重武器,但一直都舍不得丢掉这门炮。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讲述,战士们将炮拆分后分人来背,大件小件、两个轮……就这样,它成为红军经过长征,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。
65岁军博,正是青春军博落成纪念碑(1959年7月30日所立)上书:建筑工程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直属工程公司施工……
一个甲子过去,如今,施工企业已经脱下戎装,更名为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;军博展览大楼也于2012年9月迎来加固改造,2017年7月竣工后,拥有43个陈列厅(区),陈列面积近5.9万平方米,馆藏文物达到21万件套,一级品1793件套。
焕然一新的不止馆舍,还有军博讲故事的方式。面对短视频、移动直播等不断涌现的“风口”,被誉为“红色大馆”的军博顺应时代潮流,逐渐建立起以“讲好红色故事,赓续红色血脉”为宗旨的融媒体矩阵,涵盖门户网站、抖音、哔哩哔哩等9个平台。而在2024年6月,后两个平台的粉丝数已经分别超过1050万、126万,领跑文博行业。
近年来,军博邀请馆内外专家、知名艺术家、志愿讲解员等,紧密围绕文物展陈,通过短视频和线上直播等形式进行科普讲解,同时宣传展示各类展陈资讯、教育活动、体验项目等最新动态;内容上,围绕党史军史、文物故事、英模人物、军事理论思想等内容设置专栏,力求为“军迷”及军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度阅读、学习交流的权威平台。
“各位观众,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95式步枪和95式短步枪……现在从国家的仪仗队到我们所有部队里各个军兵种,只要有使用轻武器的单位,就有这样的枪……我作为参与这个枪研制工作的一个军方人员,用我的一些感受,略微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些枪的故事……”打开军博b站账号可以看到,海军某部退休干部、军事专家杨南镇讲解馆藏轻武器的视频,观看量近340万。
除此之外,“芦主任讲坦克”“晓枪老王”“萨苏讲述军事历史故事”……在军博b站账号主页面上,众多名牌栏目一目了然,且以其专业性、趣味性和浓浓的家国情怀深受广大网友喜爱。
2024年5月17日,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,《2024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》显示,军博位居“最受欢迎的博物馆”账号NO.1。在2023年的报告中,军博稳居“抖音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博物馆”排行榜首位,并入围“最受欢迎的博物馆”前10名。
2023年7月,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一个抗美援朝主题摄影作品展在军博开幕。图源:北京晚报近年来,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,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,在展厅中与文物对话、触摸历史文脉。作为国内首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军博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,如何利用“博物馆热”的东风,更好地担负起讲好我党我军光辉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的职责使命,是军博人孜孜以求的使命。
如今,通过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军博运用新技术、新手段、新创意,积极发挥“红色大馆”主阵地作用,让严肃的军事文化“活”起来,在守正创新中打开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新天地,使得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印象中庄严肃穆的军博既可敬又可亲。
可以说,65岁的军博,正青春!